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鲁(2022)0000016
首页 八字 正文

湘潭的节日风俗

 2024-08-14 08:36    0  0 赞

湘潭的节日风俗

湘潭的节日风俗

要出差到湘潭一阵子,所以要明白他们有哪些要注意的风俗习惯。

湘潭的节日风俗

湘潭农村民间风俗漫谈

文\楚国良

一、仪礼民俗

湘潭的节日风俗

(一)寿诞礼俗

乡下风俗,婴儿出世都要到神龛前燃放鞭炮,向祖宗报喜湘潭有什么风俗。昔时重男轻女,“生子曰弄璋,生女曰弄瓦”。认为生男孩是家庭幸事,欢天喜地。认为生女是“生个空人”,是背时货,一愁包脚,二愁陪嫁,甚至有溺婴现象。

小孩降生时,如有不速之客进屋,称“逢生”湘潭家乡的风俗。来客就是婴儿的干爹或干娘,但有“男逢男生,背时三年,踏了血地,必有灾祸”之说。为解脱,主人便暗中在客人衣上穿上红线,以“刺破灾祸”。男逢女生,则认为是好事,要“逢时三年”。

邻居女眷听到鞭炮响,会赶来问慰祝贺,并分别送以鸡蛋、红糖、干刀豆丝、干豆角等,以催乳,因说“月婆”不宜吃青菜,吃了青菜“毛毛拉青屎”。分娩后胎衣要用陶罐盛着埋在附近山上,不能被外人知晓,意在父母血统与家乡土地永不分离。世传送胞衣时不能回头,否则倒奶湘潭过年的风俗。

婴儿父亲即日要带着鞭炮和一只鸡到岳父家报喜,生男孩带公鸡,生女孩带母鸡,岳家无需问便知生男生女了。岳家亲邻听到鸣炮报喜,纷纷恭贺并送以鸡蛋等物。第三天,女婿接丈人婆去“做三朝”,古称“汤饼之会”。外公外婆带去早已准备好的婴儿摇窝、坐栏等,一般还备有婴儿棉袄、夹袄、单衣、棉抱裙、夹抱裙、鞋、帽等各一对,人叹“外婆难做呀”!有的还留下照顾产妇,叫“伴月”。婿家亲邻或“请外婆茶”,或“请外婆饭”湘潭家乡的风俗。

三朝日,长辈妇女将艾叶、枫球、鸡蛋等熬汤为婴儿洗澡,叫“洗三朝”。洗毕,用鸡蛋滚擦婴儿全身,以祛风,祝福健康。再给婴儿换上新衣服,由祖母或其他长辈抱着,在婴儿身上盖一筛子,筛上接剪刀、算盘等,众人簇拥,或手敲赶鸡棍(即一头劈开的竹棍,作赶鸡之用),或持擂杵,去正厅神龛前拜祖宗,叫“拜三朝”。拜毕,沿厅屋巷廊游一圈,叫“游三朝”,据说可防“脐风”危害湘潭过年的风俗湘潭过年的风俗。长沙县还有用赶鸡棍追打婴儿祖母之习俗,名“打喜”。

三朝日亲友赐红纸包封祝贺,赴汤饼会,叫“打三朝”。主家煮熟鸡蛋,上红,分赠众人,叫吃红蛋,又叫吃滚屁股蛋。有的地方还往婴儿父亲脸上擦红,祝贺他做了“大人”湘潭风俗礼仪。

解放前也有三朝送号习俗。邻里亲友将取定的男婴字、派、号名用大楷书于红纸上,额以“恭惟某某夫妇喜得文郎志庆”或“恭惟某某老大人喜得文孙志庆”之类的贺词,在鞭炮声中贴于厅屋正梁两端墙上湘潭特有的风俗。因屋场、族人等情况不同,有同时送几个号的。清代以前,生女婴不道号。民国以后,也有给女婴送号的,但只送一个名字,一般是“闺字某某”。

还有办满月酒、百日酒、周岁酒的湘潭风俗礼仪。一般有用鲤鱼给婴儿亲嘴并喂汤的习俗,叫“开荤”或取“鲤鱼跳龙门”之意。亲友赴宴,赠之金银手钏、项圈、“长命锁”等物。周岁时,有的将文具、针线、口红、书画之类摆于盘中,让婴儿去抓,以测其志趣,名曰“抓周”湘乡有哪些风俗。以后每岁生日都叫“长尾巴”,父母总要维以荷包蛋,所谓“大人生日一餐饭,细伢子生日一个蛋”。10岁、20岁等叫“总生”、“整生”,亲友多送布料鞋袜等作为礼物,父母一般要请几桌客。平时生日叫散生,除姑舅、姨妈登门之外,邻里妇眷要送以鸡蛋、面条等相贺,主人待以“旱茶”,故又称“吃茶”。

古语云:44百岁曰上寿,八十曰中寿,六十曰下寿”,可见古人称寿的最低限度是60岁。以后有50岁称寿的。做寿讲“男进女满”,即男做虚岁,女做实岁,做60大寿被认为是重开花甲,特别隆重,称为寿星公、寿星婆。有的搭寿台、陈寿桃、点寿烛,有的亲友送寿匾、寿屏。寿星端坐寿台,接受儿孙跪拜,此时鞭炮燃放时间越长越好湘潭特有的风俗。开筵时,先吃寿面,面条细长,象征长寿,故乡人叫生日饭为吃面。

也有50岁以前就庆寿的,但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之说,即男满29岁,女满40岁不做寿。有的生日外出避客,叫躲生。有的人依“母在堂,不做寿”的古训,即使是60岁或70岁,只要高堂健在,就不做寿,自己生日看成母亲的难日,只给母亲添菜,以感谢母亲的生育之苦和养育之恩湘潭的节日风俗。

(二)婚嫁习俗

结婚,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大事,关系到人一生的幸福美满与否湘潭家乡的风俗。从古到今,人们在结婚这件大事上,历来都是特别重视讲究的。夫妻恩爱,子孙昌盛,生活美满是人们长期梦寐以求的共同愿望。千百年来,人们把祝福的生活愿望与信仰的习俗心理揉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婚姻习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过去为婚礼制定的“六礼”,在我国历代婚礼的演变中,始终起主导作用,甚至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有些还被传承与沿袭下来。我市僻乡至今保存的种种婚姻习俗,是古代婚俗的传承与变异湘潭的节日风俗。今天,我们来研究,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对革除旧俗,树立新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将是十分有益的。

1、提亲

这是男女双方进行婚姻交往的开端。过去,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束缚下,青年男女在未婚时期是不能随意交往的,加上当时门户之见,要联姻自然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因此,说合婚姻的中介人就应运而生,逐渐发展成一种社会职业。古称“媒妁”,今称“介绍人”。不仅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婚姻见证人的职能,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湖南湘潭的特色民俗。

“提亲”是男女双方相中对方的子女以后,向对方求婚采取的一种行动。往往是一方的家长托媒人向对方的父母为自己的儿女提亲,媒人在为双方提亲的活动中,除了招待酒饭之外,禁忌较少湘潭风俗礼仪。为了某些需要,也有重金贿赂媒人的,其目的无非是拜托,请媒人从中干旋,替自己的儿女多说几句好话,达到珠联璧合的目的。

2、合庚

是男女双方同意订婚的前提下进行的一项必要仪礼。具体作法是把女方的生辰八字与男方的生辰八字,请相命先生占卜轮定,俗称“合庚”,或称“合八字”。合庚分三婚,即上婚、中婚和下婚湘潭家乡的风俗。在他们看来,中婚可以、上婚最好、下婚不佳。八字不合,夫妻不能同偕到老,一世甭想得到幸福。“八字先生”在轮推八字时,认定属羊的要找属兔的,如找属虎的,虎会吃羊,结合不吉利。

通常的习俗是合庚前把男女双方的“八字”放男方堂屋神龛的铁罄内,向祖先默默祷告,请先祖监定,以定吉凶湘潭的节日风俗湘乡有哪些风俗。一七内(即放庚后的一个星期内)家里不遭破败,则认为吉利,可以“合庚”,再请相命先生推算轮定。如果在七天内,男方家里有人生病、死人或者死牛、羊、猪等动物,或者与人发生口角,则认为不吉利不能合庚。尽管双方男女心心相印,而且都郎才女貌,双方做父母的也无异议,但由于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即使本来是美满的一桩婚姻,也只能作罢,好端端的一对鸳鸯也就因此而被活活拆散。古住今来,因此而导致的婚姻悲剧数不胜数。

3、定庚

是婚礼中关键的仪礼,也是男女双方怕对方废婚所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领“结婚证”湘潭的节日风俗。女方把印好的红绿庚书,(一种用红绿纸做成的庚书,上绘双龙绕柱和双喜图案)请具有一定学识的老先生填写自己女儿的八字和郡脚(彭姓的叫淮阳,李姓的叫陇西,文姓的叫雁门)忌写姓名其意是对亲是对门,而不是对人,女方把红绿庚书放书盒内,请相命先生确定个吉利日子,女方的父亲和媒人一道送去男方,到了男方地坪里需燃放爆竹,一直放到厅屋,男方父母及陪客连忙出来迎接,把庚书放神龛下的香几上,这时男方出来拜见女方家长,并称岳父大人,岳父要给女婿见面礼,忌单数,取成双成对之意。媒人则讲几句赞美的话,大意是“给府上送来一个美丽贤淑的好媳妇”湘潭的节日风俗。男方办酒席招待后,送女方家长衣料手巾等物,媒人则要送包封,金额不限湘潭的节日风俗。事后男方把庚书珍藏,这样,双方都认为婚事已定,谁也不能废婚,俗话讲“庚书到了手,妹咀到家九分九”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如果一方废婚,对方可以凭庚书向官府上告,在当时没有完善的婚姻法规的情况下,“定庚”对婚约的实施,无疑是有一定的保证作用。

4、报日

首先由男家初定吉日,托媒人去女家协商确定结婚日期后,再请媒人去送“日子”,俗称“报日”,在用红纸折成的长方形信封上书写“预报喜期”四字,信封内写结婚的日期,并按女方提供的礼单,购置好需要的聘礼,随同送去,聘礼忌放裤料,他们认为裤是不洁之物,把裤称“下衣”,放裤是辱其一族湘乡有哪些风俗。女方家长办酒席招待媒人,含酬谢之意。

5、启媒

这是男女双方在结婚前求助于媒人的一种举动。新郎要带肉三斤,红封一对,布料、袜子、手巾等物,早一天到媒人家,请媒人在结婚前一天到男家吃晚饭,办一桌丰盛的酒席款待,媒人坐上首,男方长辈“陪媒”,表示对媒人的尊重和感谢湘潭风俗礼仪。女方也要启媒,除上述礼物外,还要加放布鞋,酬谢他在联姻过程中跑破了鞋。

6、发嫁

新娘在出嫁前要“开面”用芋麻把脸部的绒毛卷去,有的还要把眉毛揪去一部分,以区别已婚与未婚。先天晚上,新娘的父母和直系亲属要给新娘“铺箱”。在新娘的衣箱四角及中央放垫箱钱,钱数要成双,如打发田地,则放地契湘潭特有的风俗。垫箱钱及田契,永远归新娘所有,以后如新郎兄弟分家,产业不计入分配湘潭特有的风俗。衣箱放满布料后,上面放鞋子、袜子、手巾等物,到婆家后,婆婆要开箱清点,看新娘的“打发”,看后,将衣箱锁好,锁匙交新娘保管。同时将新媳妇准备在衣箱内的鞋子手巾等物带走。

新娘出嫁一般要坐“彩轿”湘乡有哪些风俗。彩轿到后,要进行“赞礼”,歌词是:“彩轿四角,四位站着,鲁班制定,起屋造梁,厨子制定,杀猪宰羊,周公制定,喜配鸳鸯,某家的女子,喜配某家的儿郎,天长地久,地久天长,同偕到老,百世荣昌”。赞礼过后,女方家长,用新郎送来的八大碗祭祀祖先,先是女方父母向先祖祷告,“子孙***出嫁,请先祖保佑”,这时新娘穿新衣,着红鞋,向先祖叩头,感谢养育之恩,并向父母告别,讲些感谢之话,父母则拿出五或八的钱数(取五行八字之意)给女儿,告诫女儿要尊敬大人,和睦丈夫,友爱妯娌,勤劳持家。上轿时,父母还要讲“子孙发达,百世荣昌”等祝福语湘潭风俗礼仪。然后挥泪惜别。

送亲是母亲、姨妈及兄弟姐妹,俗称高亲湘潭特有的风俗。父不送女,要到“回门”时父亲才随女婿一道去女婿家。送亲忌丧偶人送,怕不吉利。高亲去男家后,要洗手洗脸,俗称“洗尘”,同时给倒水人以“赏钱”。

7、迎娶

是新郎往女家迎接新娘的仪式,是婚礼的重要过程湘潭的节日风俗。这天男方用五担席杠,抬猪、羊、鹅、鱼、鸡送去女家,俗称五牲大杠,这是较为体面的过礼,家境较为贫寒的也要是鸡鱼肉,称三牲小杠,五牲大杠或三牲小杠都要涂红,以示吉利。同时带上一席专供女家祭祀用的祭菜,有鸡(报晓)鱼(有余)扣肉(团圆)笋(高洁)粉丝(心慈)黄花(坚贞)肉团子(和睦)蛋糕(团结)等称八大碗,都要成双成对,除此,还要有用灰面和熟鸡蛋做成的面人,或称月下老人或称南极仙翁,有祝福长寿等吉祥之意在内。除五牲大杠外,还要备一顶彩轿和一队乐队,吹吹打打,去女家迎新。到女家后,礼物要让女方家长过目后才撤去,这时女方家长备简易酒席招待抬杠者。抬杠者回来时,同时将新娘的嫁妆抬走。如人数不够,女家还要另请礼夫抬送,每人一个包封湘潭过年的风俗。挑脚盆马桶的礼夫的包封要“重”一点。

8、拜堂

新娘坐彩轿到男家后,由伴娘扶新娘到新房坐一坐,叫“落房”。拜堂时有礼生喊礼读文,俗称“庙见礼”,新郎新娘向先祖叩头,向翁姑大人和高亲月老瞌头后,然后夫妻双双交拜。最后还要向亲朋戚友及其他长辈瞌头按辈份大小依次相见,俗称“见礼”,见礼人把包封丢入红毡内,称“见面礼”,入洞房时,一对引烛童子持双喜红烛先行,新郎新娘手拉红毡双双并排进入洞房。忌新娘踩门坎,如踩厅堂门坎是压家娘、踩新房门坎是压丈夫湘潭的节日风俗。进新房内双双坐在牙床上,喝交杯糖水,表示夫妻恩爱,有如糖水一般湘乡有哪些风俗。这时,有人赞床。赞词是:“两脚忙忙,走进新房,高亲月老,请我赞床,洞房洞房,陈列齐全,两边摆的金交椅,中间摆的象牙床,象牙床上一对好鸳鸯,鸳鸯一对,象牙一双,枣子赞床,早生儿郎,好男孩生五个,好女子生一双,天长地久,地久天长,同偕到老,百世荣昌”。

9、宴宾客

尊席是婚礼中不容忽视的工作,由于几千年的排辈观念的影响,特别是高亲十分注重自己坐席的位置湘潭家乡的风俗。如弄的不好,有可能导致不欢而散,甚至亲戚不和,新房内摆一桌酒席是吃团圆饭。新郎新娘对面而坐,陪客系双方的好友,新郎新娘各执一只鸡腿,咬后又互相交换咬一口,表示互敬互爱。厅堂摆酒席分两行,进门右边为大,左边次之湘潭过年的风俗。上首分一三、二四四个座位,右一为女方高亲,右三为母长作陪;左二为月老(媒人)左四为族人作陪。酒席进行间,新郎的长辈带新郎新娘分别到席间敬礼,并附香烟糖果之类食品。行礼后,长辈便讲“屋宇窄狭,招待不周,高亲月老及亲朋戚友多多海涵”。高亲坐的宴席规矩较严,桌子要方正稳重,忌用废物垫脚,垫草鞋是影射高亲吃草,垫瓦屑,是打亲家,高亲面前的筷子要放整齐,碗不能有缺口,否则是对高亲的不尊重,这时高亲不落座,甚至愤然离去。

10、闹新房

闹新房花样较多,也很热闹,有的唱坐场戏,不化装,由乐队演奏,边打边唱,唱“刘海砍樵”,“七姐下凡”,“十月怀胎”等恋爱、成婚的古装戏,吃攀花糖。除此,还有将新郎父母喊到新房内,“背衣,戴斗笠,打鞋爻,吹火筒,抹黑涂红”,这些陋习,现在已开始绝迹了湖南湘潭的特色民俗。

11、回门

结婚后的第一天是“回门”日,新郎要置办衣料、糖果、鱼、肉等类礼品,陪新娘回娘家湘潭家乡的风俗。高亲也随同回家,新娘回门,娘家要办回门酒,新郎坐上首,是新郎在岳家一生中最受尊重的一次。

12、会亲

是男女双方亲属全面相识的一种有效形式,其意是开始走破,有利今后往来。由男女双方举办会亲酒。

13、满月茶

结婚满一个月后的第一天,女家准备地扫把一个,茶叶一斤,(扫把表示新娘勤劳爱卫生,茶叶一斤,表示青茶绿水象征新娘热情好客,)以及糖果鱼肉等礼品,派人送去男家,男家要回“篮子”,俗称“回礼”湘乡有哪些风俗。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结婚习俗逐渐向删繁就简,节俭办婚事的新俗演变,一种新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但不可否认,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僻少数民族地区,一些旧的结婚习俗,特别是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仍在继续保留着。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新的结婚习俗将会象一朵鲜艳的花朵频频开放湖南湘潭的特色民俗。

(三)殡葬风俗

治丧,湘潭俗称“老了人”,又叫办白喜事。本为哀,何言喜?因古人认为人死是“驾返仙乡”、去极乐世界“再造辉煌”。丧事文书悉用白纸,槽门上悬白纸墨书“当大事”;屋内做法事、佛事,行儒礼,热闹隆重;屋外镜炮声声,气氛肃穆,故名白喜事湘乡有哪些风俗。亲友闻逗噩耗自动帮忙料理,叫“帮白喜事忙”。孝家备佳看待之,俗称“吃肉”。听到铳响,叫化子纷至沓来,所谓“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

乡下则有更多的繁文缛礼,主要有以下几项程序。

鸣铳报丧湘潭有什么风俗。长者病危,在外子孙要火速归家守候,听其遗嘱。一旦落气,屋内号陶做哭,屋外鸣铳报丧,同时要烧纸轿“送行”,名曰“起轿”。并烧“倒头纸”作“路上盘缠”,将病蹋上的枕席、稻草等送至村边路口焚烧湘潭特有的风俗。所谓铳,并非鸟统,而是相当于礼炮性质的“三眼铳”,其一端为木柄,另一端为钻有品字形洞眼的铁质铳管,用时在眼内筑以硝药、黄土和引信,对天燃放。孝子即日到舅家报丧,亦先在屋外鸣铳,再径奔正厅,点烛伏泣神龛前,待长辈掖起,再禀报详情。平日不孝敬父母者,可能长跪于神龛前,任训责鞭答。

打水装殓。由师公或长者鸣锣开道,领孝子到附近井畔“打水”,即孝子跪地舀水,亡者多少岁,便舀多少杯。每舀一杯,敲一下锣。打水归,加贡香(柏木)煮沸,凉后沈浴,更衣装殓;穿五、七、九层衣裤,戴“唐巾帽”。棺内垫石灰、炭末,铺皮纸。棺置正厅(在外身亡的,则禁止入厅,只能在屋侧搭棚停棺),入棺俗称“上材”。棺俗名“料”,或吉称“长生”、“寿器”、“千年屋”。“料”有箱式,“荷叶头”等两种。长沙古代有套棺之俗。清代,富绅用内外两棺,内棺为陶质,外棺为楠木、柏木或檀木制成。普通人家仅一杉木棺,赤贫者有用木板临时合的湘潭过年的风俗。有的在生前若干年即准备了寿器,用漆(内红外黑)油封多次。“上材”后,棺称柩,或灵柩,殓而未葬则称殡湘潭特有的风俗。

祭奠。从“上材”到出院的时间,因贫富而相差甚远。贫者3天甚至一天即“人士为安”,富者有十天半个月甚至数月才葬的,多数为5-7天。入硷后,立扎孝堂,罗孝帷,点长明灯。子媳头戴孝帽,身着麻衣,腰系草绳,脚穿草鞋,手柱孝棍(糊以白纸的竹棍或桐木棍),孙辈及其他家人均穿白衣,鞋面缝白布。亲友来吊唁,不论年长年幼,孝子均下跪相迎湘潭过年的风俗。女眷每日早晚到孝帷内嚎哭一场,俗名“闹丧”。

法事,又名做道场,将音乐与开坛、念咒、诵经、请水、告庙、开方、破狱、解结、安神等等过程相结合湘潭的节日风俗。民国以前,道场做5-7天,需道士9-11人,后多做3天,所谓“三日四夜道场”。做佛事即念经,边念边敲木鱼。古人迷信这些活动可超渡亡魂,使之免受地狱之苦,降福子孙。行儒教即请礼生喊礼开祭,有朝奠、午奠、夕奠、家祭、客祭之分,读祭文时抑扬顿挫,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有的地方每晚家祭之后,有绕棺习俗,所有在堂男宾各持一根香,由人带领,围着灵柩转围,口诵《正气歌》等湘潭家乡的风俗。

治丧活动在出滨前一天达到高潮,吊唁宾客络绎不绝,丧酒有多达几十席甚至百余席的,最后恭迎母党(舅家)湘潭特有的风俗。此日一般有封殡(又名封灵),告祖,成服,烧灵屋,打八封灯、开路灯等活动。封殡,与亡者永别,是丧葬中最悲痛的时刻,亲人们把亡者生前最喜爱的东西悉数堆入柩内,除衣物外,还有金银玉器等珍品,但忌眼泪流入。

灵屋,又名冥屋。相传起源于三国:周瑜作古,孔明梦见他披发仗剑呼喊:“还我荆州!”孔明自此胸痛不宁,乃召工匠作一纸扎荆州城与祭文同焚,是夜即心静神安,从此民间渐有此习。长沙扎的灵屋,均为楼堂亭阁,雕梁画栋,前有八字门,后出西湖景,中有回廊,室内床柜桌椅锅碗瓢勺一应俱全,大门上有“阴阳同日月,天地共乾坤”之类的联语,堪称艺术品。惜乎付之一炬湘潭过年的风俗。

出殡前夕,孝子通宵守灵,俗称坐夜。宾客多拥聚孝堂听夜歌。夜歌是一种民间挽歌,来源已久,周朝时即有“子夜之歌”。有人认为源于“庄子鼓盆歌,是夫妇之死别”。乡下多请歌师或亡者生前好友唱,连唱几晚,有一定的曲调,内容主要是“二十四孝”、“十月怀胎”等,也有些挑逗俚俗之语湘潭的节日风俗。至出殡前夕,唱“辞别歌”,唱逝者生平,感人泪泣不止。

“夜歌”引人人胜,听众盈屋,陪听通宵,直到天明出柩。出殡。出殡多在辰时。拾柩者俗称“金刚”,有8人、16人甚至64人、128人之多。灵柩抬至地坪后再系灵杖湘潭有什么风俗。此时坪内人头攒动,统炮喧天,哭声动地,鼓乐齐鸣。送葬,俗称“上山”,送葬队伍不走捷径,而是绕路而行,沿途众多亲友鸣炮相送,有的甚至设路祭,此时孝子要下跪,并备手巾等礼物答谢。

构墓。西汉以前,士大夫多棺外套木椁,外封白膏泥。到晋朝时,木棒被青砖结构取代湘潭过年的风俗。至清朝,结墓多用石料和三合土,贫苦人家有临时讨地草草安葬的。富绅之家,甚至用糯米饭结墓,一层糯米饭一层瓷碗,干固以后,坚硬无比。一般墓上有罗帷,前有拜台祭坪,树八字青石碑或湘白玉碑,有的还有石人石马等,其构墓时间,有的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古人信风水,“葬重堪舆,严选择,不以财吝其亲,贫富皆然湘潭家乡的风俗。”吉“地”要求后有群山如万马奔来,左有“青龙”右似“白虎”环抱,前有水域;著蛇盘回复。葬后有“三朝”、“周年”纪念,有的士大夫服丧3年才穿官服,可谓尽孝矣。

新中国成立后,旧礼渐除,提倡火葬,丧事多从简,以开追悼会为主。

二、岁时节庆民俗

(一)传统节日风俗

春节

1、送灶神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系古老习俗,也有二十四日送的,有“民三、官四”之说,到三十日晚再迎接回来。灶神又称“司命”,一男一女,形象风流,故忌女人敬灶。传说灶神从二月三十日晚起到玉帝那里汇报主人一年的好歹,所以在司命画像的左右写上“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也有写成“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降吉祥”的。人们怕他们上玉皇那里“打小报告”,常在这天沐浴斋戒,以斋粑、甜酒、甜果饯行湘潭风俗礼仪。平日灶忌甚多:女人烧火时不能正对灶门,更不能以脚采灶;牛肉、狗肉、蛇肉不能放灶上烹煮;女裤不能放灶上烘烤湖南湘潭的特色民俗。在灶神离开期间,主人免去对灶的许多禁忌,并趁机扫潮末(扬尘),搞厨房清洁卫生,拆灶修灶。

2、过小年腊月廿四为“过小年”,过年猪多在这一天宰杀,除宜吃不留的东西在这一天享用外,要割腿肉送给岳家辞年湘潭有什么风俗。请有雇工的人家,如若明年辞退,便在这天请他坐首席,俗云“二十四日坐上头,(即首席)背起被褥回家走。”

3、团年宴一家人从四面八方奔回团聚吃团圆饭,称“团年”,说是叫化子也有个大年三十日。但旧时穷人躲债,必须深夜以后才能归家团年。团年饭菜的特点是饭要煮得绰绰而有余,叫“腰深的饭,脚背深的皮”,肉要“楼板厚”一块,鱼要吃个留头剩尾,预祝来岁家足年丰,有余有剩湖南湘潭的特色民俗。襁褓中的小儿或不能归的亲人都设一象征席位,并摆上杯筷,所有来客,都要留餐,这些都是为了讨个亲热吉利。如年三十死人,是最不吉利的,必须密不发丧。

4、守岁与压岁 “年过三十夜的火,上元节的灯”,除夕守灯,山区人要烧大而干的枫树蔸,取来年喂猪风吹夜长之意。或烧其他树蔸火,越旺越好,切忌绝灭火种。为了让小孩精神抖擞,家长都给小字辈馈赠小量银钱,称“压岁钱”。1980年以来“压岁钱”行情见涨,多则几十元、上百元湘潭有什么风俗。

5、出天行 农村于元旦凌晨在大门内设香供天地,祈求好年成,先放“千响”,谁家“响”的最早就愈吉利此俗正在消亡中湘潭风俗礼仪。

6、拜年 “出天行”后给祖宗拜年,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叫“拜家堂”湘潭风俗礼仪。早年,拜家堂后,大门及紧闭一天,不接受外来人拜年,叫做“关财门”。拜年的老规矩是:“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团坊”,若是“拜年拜到初七八”,便“洗嘎锅子浪嘎 ”,莫怪主人缺乏招待了;第一次离开本屋堂去拜年,要选吉日和方位,为的是“出门大吉”,叫作“出行”。现今拜年,身着新装,先拜团坊,见人就打躬作揖,或说声“新年好”。

7、 放开门炮仗 “子时至,炮仗响”,春节一到,都用鞭炮迎接新春,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看谁家的礼花品种多,把夜空映的五彩缤纷。县城有个专业户,1986年用于“开门仗”的开支在500元以上湘乡有哪些风俗。

8、请年饭 农历正月初四日,老板请伙计吃饭,称“请年饭”。初五日,祭五路财神,大拉关系,打打牙祭,称“店铺开张”湘潭过年的风俗。

9、送恭喜 初四五日开始,“龙”、“狮”、采船、高跷沿户流动,不分昼夜,叫“送恭喜”,或称“团拜”湘乡有哪些风俗。耍到哪家,哪家便电灯鸣爆迎接,饭时管饭或送红包。

10、游春 新春期内,少数外出人利用人们的发财心理捞取赏钱,或“赞土地词”,或“送财神贴”,叫“游春”,也叫“打抽丰”湘潭有什么风俗。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民间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民间正月十五日闹元宵,这是旧时农历新的高潮,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每到正月十五晚,城乡到处灯火通明,宛如白昼,人们常说:“三十晚上的火,正月十五的灯”。在云湖桥这一带,旧时还有在窗台上,猪圈里、水井边、水缸里、十字路口、山坡上、丘陵上、马路边到处点着灯或点燃香烛。大人们为儿童纸扎着灯笼,跳着蹦着。一些业余文艺爱好者,还扭着秧歌、划彩莲船、耍蚌壳精、耍龙灯、舞狮子,戏曲表演,欢声笑语,好不热闹。据说,元宵节起源很古,始于西汉,盛于唐宋。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汉文帝(公元前180-140).靠周勃、陈午等人勘于“诸吕之乱”以后上台。文帝上台以后,博采群臣建议,广施仁政,救灾济贫,精心治国湖南湘潭的特色民俗。使汉帝国又强盛起来湘潭过年的风俗。因为勘乱之日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湘潭风俗礼仪。“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正月”又称“元月”,于是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元宵节临近,人们便忙着扎花灯,花灯又称彩灯,也叫灯笼,它是我国举世无双的精美艺术品湘潭风俗礼仪。元宵节一到,人们便举烛、张灯结彩,供人观赏,玩游戏,俗称灯节,元宵节还有猜灯谜的习俗。

云湖桥这一带,时兴吃元宵的习惯湘潭的节日风俗。元宵又名“汤圆”、“圆子”、“浮圆子”。取其圆形圆音,寓意全家人团圆、平安、吉利美满。旧时,元宵节前两日,人们便将糯米,浸泡后磨成浆,然后沥于水,就成为做元宵的原料,将原料挖成小圆团,中间放些馅儿,放在水中煮熟便成。而现在图省事,大都到市场去买现成的元宵,只待回家煮熟便可食用。

清明节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四月五日前后湘潭家乡的风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得其名。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湘潭过年的风俗。寒食节过后一二日,便是清明节。因两节时间接近,所以,今天民间已将寒食、清明合为一个节日。

有人说寒食节是清明节的由来。对于这个节日,民间历来非常重视。在那尊重族权的时代,清明节这一天,往往是族人隆重祭祀宗亲的日子,所有宗族户长聚集在宗祠内,杀猪、宰羊,大摆宴席,焚香秉烛,祭拜祖宗。参祭人员是有规定的,有“男不吃三朝饭,女不吃清明酒”的规定。清明先期三日,经管入祠料理一切,应用礼物备齐湘潭风俗礼仪。清明请主祭与赞礼执事、户首房长及族众在族长带领下入祠祭拜。在祭祀中,要行告期礼、省牲礼、正祭祀等,分别要读告词、戒词、祝文等湖南湘潭的特色民俗。各种祭祀的仪程也都有统一的规定。祭毕,分派序坐听户首训词或商议祠务,并将来年任事人等悬单晓众。

解放后,破四旧,立四新,祠堂基本上全部被毁。因此,以宗族聚集祠堂宗祖的事基本上没有了。而到了清明节祭祖的形式就只有用白纸剪一束挂山纸,在清明节前后挂在茔顶上,并焚烧香烛,燃放鞭炮。上坟人在坟前三作揖,这叫挂山。也有坟挂山要选在社日(立春后五戊为社日),即旧挂清明新挂社的规定湘潭家乡的风俗。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尊重人们的风俗,为方便人们祭祖,怀念先亲,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作为法定假日。人们富裕了,上坟祭祀的档次高了湖南湘潭的特色民俗。昔日用的挂山纸上加上了纸花,有的还干脆买花篮,一束束的塑料花,敬献先祖坟前,有的还燃放礼花哩,因此,如今只要到了清明节,山冲可热闹啦,鞭炮、礼花声齐鸣。但寒食节,人们却不去上坟,因为寒食节禁食,这时也因气温倏降而冷清,使之成为真正的冷节。

清明节前后,春阳照临,春雨绵绵,是植树的最好季节,有人据此也称清明节为植树节。其实,清明植树来源于插柳。民间有一传说:柳永是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号柳屯田湘潭风俗礼仪。柳为官时,喜欢流连歌舞教坊,善词文。教坊乐工每次有了新曲子,必求柳填词。柳曾客居扬州,当地教坊多唱柳词,据说凡受柳永所青睐的歌妓,无不声名鹊起湘潭有什么风俗。柳永死于京口,之后每年清明之时都有歌妓前往墓前致祭,祭罢则在路边折柳簪发,表达悼念之意;由于年岁久远,人们遗忘了真正的原因,于是形成了后世插柳的习俗。利用这个时节植树造林。

清明,万物复生,也是农民春耕大忙的季节。从前,有清明下种、谷雨下泥的种田经验。现在,季节提前了,稻谷、蔬菜种子在温床内茁壮戍长。现又推行直播稻田,这时便开始撒谷种秧了湘潭过年的风俗。这时,布谷鸟也扯开嗓门开始叫唤了。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乡人有吃包子、粽子和在大门口插艾枝、菖蒲、挂葛藤之俗,称艾枝为打妖鞭,葛藤为捆妖索,菖蒲为斩妖剑,而这三种都是药性植物,也确有除虫去秽的作用。谚云:“端午节前都是草,端午节来都是药”。这天,人们爱用大蒜、雄黄和酒配制成雄黄酒,除端午饮用外,也备蚊虫叮咬时擦用。(因雄黄有毒,现已禁止内服)此外也有不少人专程去湘江边看龙舟,每队龙舟竞赛完后,人们常向胜者投以包子、粽子之类,向败者则投以黄瓜蒂等湘潭有什么风俗湘潭当地的风俗忌讳有哪些呢。

中元节

每年古历七月十五日,叫中元节。我们这里叫做“七月半”。七月半,我们这里时兴祭祖宗,又叫接老客。

七月半接老客,其实不是指七月十五日这一天。而是从七月初一日起,至十五日止,共半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日里,天天可以接老客,敬祖宗。人们迷信的观点据说是阎王爷是在七月初一日打开鬼门关,放死人的阴魂回家,在阳世间逗留半个月,到十五日准时回地府,关上鬼门关。因此人们趁祖宗阴魂逗留阳世期间接回家祭祠湘乡有哪些风俗。

接老客,已成为人们的习俗。过去是普遍接老客湘潭的节日风俗。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接老客基本禁绝。现在,提倡信仰自由,接老客又基本上盛行了。

接老客之前,人们还要忙碌一番湘潭过年的风俗。其主要任务是要将堂屋四周打扫干净,将神龛上的主位牌子擦洗。还要在后“金墙”的神龛上贴“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大字书写还蛮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的“口”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闭目,即写繁体“亲”字,右边的“见”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无别意,繁体的“师”字要少写一撇开,写作师。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湘潭的节日风俗。懂得这些规矩,别人要你写,就不外行了,看到别人写的也就不会乱加评论了。

接老客、敬老客也有讲究。一般接老客也好,送老客也好,时间都选择傍晚,天黑时,因为人们想像鬼神一般活动时间喜欢在夜晚湘乡有哪些风俗。同时,去接老客时,人们要洗漱干净,穿带整齐,不然老祖宗会责怪。老客接回家后,早中晚三餐都要如同活客一样招待。特别祭祖的中餐,更为隆重,菜肴丰盛,有的还请来族亲长老、亲友等会宴。

七月半,除了接老客外,还要给老客送点礼物,因此,就带来烘包的习俗。利用老客回阳世间的机会,给已故的亲人送上一些纸钱,将这些纸钱装在白纸袋子里,并写受用者称呼名字、具包者及中元焚化字样。如今有的还装上百元和美金冥币、摇钱树、聚宝盆,祈望老祖宗在阴曹地府成为百万富翁湘潭特有的风俗。

人死了,有鬼魂去阴曹地府,这其实是一种迷信观点。那么接老客、敬祖宗也不过是一种对老祖宗的怀念、敬重而已湘潭风俗礼仪。教育人们要发扬老祖宗勤劳、忠厚、朴实的优良传统,感恩戴德,不要忘典。

中秋节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古时称为仲秋,民间称为中秋,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故又称为团圆节。中秋节还被称为丰收节。“露从今夜白”,八月十五这天是白露至秋分的季节,在以前水稻只插一季的时候,八月十五前后就正是稻谷收割的时期。农谚说,“处暑满垅黄,白露一扫光湘潭当地的风俗忌讳有哪些呢湖南湘潭的特色民俗。”意思就是说到了白露,稻谷将全部收割完毕。在这时,农民要庆祝一年稻谷喜获丰收,所以有的人也称它为丰收节。因此,中秋节在我们国家是一个象征着团圆、丰收的重要传统节日。

月到中秋分外明,过中秋,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据考,中秋节在西汉时已具雏形,其时在立秋之月。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时夜市骈阗,通宵不散,闻里儿童连宵嬉戏。

中秋最大的特征就是家里入团聚在一起边吃药塘月饼,边赏月思亲。也似乎没有一个节日能像中秋节这祥,牵动着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对团圆与丰收的企盼以及鄢满怀的诗意。那高挂在天空皎洁的圆月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牵动着无数中华人们的思念。

中秋节这天,外出的亲人一般都要回家团聚。特别是儿媳、女婿们都必须回家拜节。即使在远处打工者,不能回家团聚的,也会电话联系,寄上一条信息或说上一段祝福的话,向父母祝贺节日。若是中秋节之夜天气晴好,月亮显得特别圆,月光皎洁。人们聚在一起观赏着圆月,一边品尝着药糖、月饼,一边叙述家常,沉浸在无比幸福之中。

(二)二十四节气习俗

立春

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度。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度。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了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中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度。春分日太阳在赤到上方。着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着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中国古书中有不少有关春分的记载,如:“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更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靛,秋分收麦收蒜(安徽)”。

清明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度。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开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扬柳枝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度。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度。是夏天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度。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北斗指向已。太阳黄经为75度。这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的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中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十分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叫“黄梅天”。

夏至

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度。太阳在黄经为90度“夏至点”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中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昼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

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

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度。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谚语,要注意防讯防涝。

立秋

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度。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七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度。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度。天气转凉,地面水气结霜最多。

秋分

斗指己。太阳黄经为180度。秋分着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中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度。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结成白色露珠。

霜降

太阳黄经为210度。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太阳黄经为225度。习惯上,中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中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

太阳黄经为240度。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太阳黄经为255度。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

太阳黄经为270度。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中国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

太阳黄经为285度。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而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太阳黄经为300度。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曰:“冷在三九”。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三、社会生活民俗

(一)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冬至炕熏腊肉,节令饮食习俗。流行于全省各地。湖南人喜食腊肉,冬至开始杀年猪,除留部分鲜食外,大部分制成腊肉留着长年食用。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猪肉(最好带皮)或牛肉、鸡、鸭、鹅、鱼、兔肉等用盐或拌以五香、八角粉腌四、五天,待晾干后,以锯木、谷壳、花生壳、桔皮、柚皮等烧烟熏烤,或挂在柴火灶上,让冷烟熏烤,称“冬腊肉”。色泽鲜红,味道香美,可食至来年伏日不坏,是家人自食、待客、宾馆、酒店的佳肴。

饮食习俗——伏日吃姜,节令饮食习俗。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夏日炎热,气候干燥,人们喜贪凉,故易蕴积内寒。民间有伏日吃老姜炒子雄鸡(刚开叫的公鸡)的习俗,姜要多放,一只鸡一般要放半斤姜,以便驱寒。长沙人吃时要将门窗关闭,吃得大汗淋漓,意在发散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民谚云:“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伏日吃姜炒子鸡最好三个伏日都吃,如果条件不允许,一般也要吃一个伏日。农村亦有用草药路边荆煎水烹制老姜炒鸡,以散寒祛温健脚强身的。此习沿袭至今。

饮食习俗——立夏吃蛋,节令饮食习俗。流行于湖南大多数地区,尤以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最甚。立夏日,将整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叫“吃立夏蛋”。湘南一带,尤其是嘉禾、临武、蓝山、桂阳于立夏当天早晨起来,将整鸡蛋或鸭蛋煮熟,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系于少年、儿童的前胸,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将蛋吃掉。民间以为立夏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劲。谚云“立夏吃蛋,石板踩烂” 。

饮食习俗——喝凉药茶又称喝凉茶,节令饮食习俗。流行全省各地城乡。湖南夏季炎热,气候干燥,容易受热中暑发疹或生疮疖痱子,人们常以一些清热解暑、利尿解毒的草药,诸如金银花、淡竹叶、夏枯草、车前草、香薷、薄荷之类,加上石膏等矿物药,煎水或开水冲泡,代茶喝,以防暑解热,祛湿消毒,强身健体,称“凉药茶”,或“凉茶”。所用之药草,农村多上山自采,城镇则中药店有专门配制供售用。此习永盛不衰。

饮食习俗——米粉,是湖南省内尤其是常德市、湘西、湘南一带的风味食品和小吃。依据加工方法不同,有“肠粉”、“切粉”、“滤粉”、“榨粉”,统称“米粉”。食用时按烹调方法的不同,又有各种各样的称呼。将米粉加各种配料、佐料(醋是必不可少的)凉拌而食,称“凉拌粉”;将米粉放在滚水锅中烫热,捞起,不放汤,加配料、佐料,称“冒热粉”;加汤,称“汤粉”;用油炒,称“炒粉”;用小锅将米粉和配料一起煮,称“煮粉”。根据配料不同,有“瘦肉粉”、“牛肉粉”、“鸡杂粉”、“螺蛳粉”。不加肉菜的叫“素粉”。湖南人喜好米粉,或赶圩、或进城,每每选中吃米粉,饭店、宾馆、招待所早餐供应米粉,在家待客乃至未婚男女在圩镇上见面,如果双方满意,便由男方请女方吃米粉。

(二)服饰习俗

服饰习俗——衣着,衣着取决于经济条件、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清朝、民国时期,湖南民众夏天穿广式文衫或用苎麻织成的夏布短衫,冬天穿用家织上布做成的大襟衣,男女长裤一般为白裤头,大裆宽裤筒,穿着不分前后,以棉线带做裤带。妇女普遍穿短领偏襟衣。家庭经济富裕的成年男子夏天多穿绸缎、士林布短衫,女青年则穿旗袍、短裙或其他高档时装,冬天则穿丝绸长袍套棉袍。1949年后,湖南人衣着变化大、变化节奏快。50年代,国家干部穿灰色中山装,青年妇女流行穿花衣服,农民穿对襟汉装。60年代初,男子盛行解放装,妇女则喜穿列宁装。“文化大革命”期间,盛行类似解放军绿色的“红卫兵”服。80年代,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男女衣着大改旧颜,款式求新,质量求优,西装、旗袍、大空服、毛外套、皮夹克、绣花衣、牛仔服、滑雪衫、蝙蝠衫颇为流行,品种繁多,式样不断翻新,做衣布料的档次不断提高,化纤毛呢丝绸齐备,颜色艳丽。城乡青年人穿着已无多大区别,但部分中老年人仍着传统服装。

服饰习俗——发饰。清朝,男子留辫。民国初期,政府令男子剪辫,初为光头,继为平头、圆顶,后通行三七分西式发。青年女子留长发或留辫子,老年女子挽“发暑”,又名“巴巴头”。50年代初,男子喜剃光头或理平头,青年学生剪偏分西式头,男童习惯在脑门留一四方形短发,谓之“口水毛”,女重则喜欢羊角辫,或扎个大秧秧。农村未婚女子扎辫子,婚后剪成齐肩短发,中年以上妇女梳发髻。城镇妇女大都剪成“一刀齐”短发,姑娘多扎双辫或单辫,辫梢扎丝绸蝴蝶结,垂于胸前或背后。80年代,青壮年妇女烫发盛行,由城及乡,发型繁多。少数男青年也有留长发、烫发的。

服饰习俗——鞋袜。清朝时期,妇女缠足。湖南民众,男女普遍穿自制布鞋,而经济条件较好、且好打扮的青年女子则穿鞋面鞋帮都绣有花卉、图案的绣花鞋。此鞋皆用细绳密纳,式样美观,穿起来舒适,走起路来也很平衡轻巧。夏天,男子或穿布凉鞋,或穿草鞋,或打赤脚。雨天外出多穿木履或牛皮钉鞋。乡村男子多数不穿袜子,成年女子多以裹脚代袜。民国时期,女子缠足之风逐渐废绝。青年女子着圆口花鞋、绊绊鞋。成年妇女除家织布缝制袜子外,仍有少数妇女以布缠足代袜。夏天男着经济实用、编制简易的草鞋。草鞋大体有三类:一是较为粗糙,鞋底鞋耳全用糯米稻草编制,并用细草绳作鞋带。二是较为精细,只用糯米稻草编鞋底,其余部分鞋耳、鞋尖、鞋后跟均用麻编制,用棉纱线作鞋带。三是做工精细,质地轻便,鞋底鞋耳全用苎麻编织,穿起来美观大方。夏天和秋天山乡农民多赤脚,冬天穿自制的圆口布鞋或穿购买的力士鞋。袜多用布自制,即使购买机制纱袜也要自己另加布制袜底,留根,以求耐穿。1949年后,鞋袜逐渐普及。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省、地、市、县城无穿草鞋者,乡里人穿草鞋者也不多见。城乡各种款式的胶鞋、半胶鞋、塑料鞋、布鞋、皮鞋,应有尽有,且款式新颖。县境民众穿鞋呈阶段性:50年代流行布鞋、半胶鞋、木拖板;60年代流行半胶鞋、皮鞋;70年代后流行皮鞋、塑料鞋、半胶鞋。春秋穿布鞋、皮鞋;夏穿皮料、塑料凉鞋;冬穿棉鞋、毛皮鞋;雨天穿全胶鞋;室内穿拖鞋。80年代后期,城镇流行长统靴、旅游鞋、防滑鞋、健身鞋。女青年时兴高跟鞋、男青年时兴半高跟鞋。均为购买品,很少自制品。60年代木履、牛皮钉鞋已被淘汰。至于袜子,眼下已时兴线袜、丝袜、尼龙袜、晴纶袜、弹力袜,每人数量决不只是一、两双,而是以打计算,非常充裕。

服饰习俗——首饰,众多的首饰,为女性的打扮增色不少。清末民国时期,未婚女子多戴瓜子型耳坠,手带银圈;中年妇女戴玉镯;富家妇女手带金、银、藤手镯和戒子以及串珠镯,颈带金、银项链;一般妇女常带铜质顶针,以便做针线活,亦起装饰作用;部分小孩耳吊“长命”耳坠、颈带银项圈或挂“长命锁”,上镌“长命富贵”、”易养成人”字样;乡间女子未婚的梳长辫,扎红头绳,已婚的挽髻,上插鲜花,俗称素打扮。50—70年代,城乡妇女以艰苦朴素为荣,不重首饰,戴各种手饰者少。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条件改善,城镇妇女时兴首饰,戴各式各样的戒子、耳环、簪子、手镯、项链较为普遍,饰品质地有金、银、铜、玉等。农村女子已有一定数量的人戴之。市场上,女性首饰等妆饰品,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应有尽有。

利婚姻感情什么意思

这个人对你很不利,你不能跟他结婚,她婚后只能给你带来麻烦,不会让你幸福的,她负债累累,你要帮她还债,对你的发展很不利

就是婚姻没有好处,平时多沟通多多交流

相信看完以上的内容,大家对于湘潭的节日风俗以及其他几个相关问题都有了比较全面且深刻的理解。如果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