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时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是以干支来计时的。具体点说,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地支配一个月,一共是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同时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也分别与每个地支相对应古时候五更对应时间段。和我们现在计时的时间对比,其分别对应的是:
子时,23:00到01:00,又称夜半。子为鼠,阳气初生而好动。
丑时,1:00到3:00,又称鸡鸣。公鸡会发出第一次啼叫。
寅时,3:00到05:00,又称平旦。寅为虎,相传老虎在这个时候最活跃。
卯时,5:00到7:00,又称日出。这个时候太阳出地平线,在东边照耀大地。
辰时,7:00到9:00,又称食时。这个不难理解。
巳时,9:00到11:00,又称隅中。传言蛇会在此时爬出洞晒太阳。
午时,11:00到13:00,又称日中。太阳升到了中空,是一天中日晒最强烈的时候。
未时,13:00到15:00,又称日昳(dié,)。昳的意思就是日过午偏斜。
申时,15:00到17:00,又称晡时。《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古时候的几更是什么时辰呢。申为猴,传言猴子会在这个时间啼叫。
酉时,17:00到19:00,又叫日入。日入就是指日落西山,和日出相对古代的五更相当于现在的几点。酉为鸡,此时家中的鸡开始进笼归巢。
戌时,19:00到21:00,又称黄昏。戌为狗,家家闭门后,狗承担了看家护院的任务,成了“主角”。
亥时,21:00到23:00,又称人定。定就是不动,人们该休息了。
再说说传统文化的五更的观念。
五更,古时有念五jīng的,现在仍有地方念五jīng。我国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叫五夜或五更。
一 更 19—21,对应戌时;
二 更 21—23 ,对应亥时;
三 更 23—1 ,对应子时;
四 更 1—3 ,对应丑时;
五 更 3—5,对应寅时。
而我们常常说的三更半夜,就是晚上12点整。
古人打更,是一更19点,二更21点,以此类推。早五点是不打更的,没有“六更”之说,因为古人崇尚勤奋,鄙视懒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五点就要起床,准备一天的劳作。皇帝和大臣都要在这个时候上“早朝”,无须提醒。所以老百姓也是这样学的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几点。
最后讲一点传统文化里关于养生的知识。古人对子午二时最为重视,因该二时辰是阴阳交汇转换之时古代五更分别是哪几个时辰。简单说来,就是要求在每天的子时、午时按时入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如子时这个时间段,“子”为“鼠”,这时阳气虽小如老鼠,但异常活跃。因此,最简单快捷的养生方式,就是保证夜里23点到1点之间的睡眠,通过睡眠保养生机。午时正是阳满阴生之时,所以古人提倡午时要小憩,半个小时即可。
基于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中午只要抽出几分钟或十来分钟,坐着静静的养一会神,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而这个对大多数人应该不难办到。
以上详细为您解答了关于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几点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相信看完以上的内容,大家对于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几点这个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大家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