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恐婚”正困扰所有年轻人。男人的“恐婚”,无非是结婚的成本太高,一场婚姻下来两代人的积蓄基本报销;女人的“恐婚”基本上是担心自己嫁不好古代结婚为什么叫洞房。恐婚的根源是,外界的物质无法给内心的欲望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很多大龄青年宁愿单着,也不要将就而来的婚姻。那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社会,结婚的流程与成本又是怎样呢?
1. 古人的婚姻从双方父母初步议定到送入洞房,一共包含六道流程,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礼记·昏义》中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所谓“昏礼”即是婚礼之意,商周时期盛行通假字,昏与婚通用,婚礼的六道也出自于此。由此基本断定,古代婚姻的六道流程应该始于周朝古代结婚洞房的礼仪。
纳采
2. 纳彩是婚姻六礼之首。男方要想与女方结成儿女亲家,往往会找媒人前往对方家里提亲。女方若是同意,男方才会准备聘礼,这便是“采择之礼”,相当于今天女人初次登门,准公婆给封些零花钱是一个道理。《仪礼·士昏礼》记载说“昏礼,下达采纳,用雁”,雁即是飞鸟大雁古代人结婚为什么叫洞房。之所以用“大雁”作为纳彩礼,源于“鸿雁传书”的盼望之意,此后彩礼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锦衣玉帛等等,那都是后人的演变。
问名
3. “问名”是六礼的第二道礼仪,男方请托媒人到女方家打听女孩的芳名和生辰八字。很多人不能理解,男女婚配为何还要询问名字,因为古代社会讲究女子要“养在深闺人未识”,所以不知道女孩的芳名很正常。问名是次要的事,索要生辰八字才是关键,男方拿到女孩的生辰八字会找术士进行卜问,觉得男女合适,便选定双方成婚的良辰吉日古时候结婚为什么叫入洞房。《仪礼·士昏礼》说“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
纳吉
4. 男方拿到“问名占卜”的结果,自然要将择定的婚期通知女方,准亲家来往总不能空手,因此衍生出“纳吉”之礼。纳吉相当于今天的订婚仪式,是双方父母头一次坐下来议定婚事,男方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要适当地表示一下古代结婚六个步骤。纳吉与纳彩是同一回事,只不过纳彩是非正式请托,纳吉则是男方父母亲自到场,彩礼同样是一支大雁,所以文献记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
纳征
5. 纳征也称“纳成、纳币”古时候结婚为什么叫入洞房。“征”是“成”的意思,“先纳聘财而后婚成”,双方经过多轮商讨后,都表示有成婚的意向,此时男方要正式向女方送聘礼。“纳征”是六礼中,支出花销最大的环节,所以不再采取送大雁的方式,必须得用金银细软。
请期
6. 现在的说法叫“上头”。婚期将近,男方要派两个人到女方家里做客,一来是通知结婚的日期,二来是告诉男方迎亲的相关事项,好让女方家里有个准备,以免婚礼现场闹出笑话古代结婚的规矩与仪式。《仪礼·士昏礼》说“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请期的仪式一直没有变过,男方用红纸书写婚礼的基本流程,包括日期和迎亲队伍等等,托人送给女方家里。
亲迎
7. 迎亲最初叫做“亲迎”,说得是男方必须亲自去迎娶新娘,以此表示对女方的尊重。《诗经》有言“大邦有子,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可见迎亲一事由来已久。古人迎亲是有规定的,不像现在一直迎到女方家里。女孩由娘家兄长送至花轿,开始往男方家里走,男孩或是出门数里相迎,或是站在门口相迎。经过六道繁琐的流程,男女双方终于得以相见,经过拜天地拜高堂,再被众人送入洞房,一个完整的结婚流程才算走完。
读史观古,数千年来结婚的仪式变化不大,只是内容上经过一些改动。变化最大的是彩礼的价码越来越高,以三线城市为例,有的地方流行“万紫千红一片绿”,大致一算仅礼金已经高达数十万,再加上房子、车子、金银首饰,没有二百万根本不敢动结婚的念头,难怪有人感慨“这婚还结不结”。
8. 俞敏洪有句话说得很在理“女性如果追求知性,男性一定会变得更智慧”,诚如所言,愿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不是有钱人终成眷属。
对于古代婚礼入洞房的仪式的问题,以上都有详细的解答和解释,可能内容有点多,大家要耐心看完,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